
国庆中秋长假刚过,不少消费者发现牛势策略,以往频繁接到的各类贷款电话和短视频平台上的“极速放款”“低息贷款”广告明显减少了。这主要与10月1日开始实施的《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》有关。

该通知不仅规范了营销宣传行为,还对平台运营机构、增信服务机构等实施了名单制管理。有媒体报道称,新规明确划定了年化利率不超过24%的红线,推动整个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洗牌期。深圳一家助贷公司人士表示,以前网贷进行规范时,认定24%以上的利率不合法,现在则是一旦年化利率超过24%就要求银行方面不予合作。虽然年化利率上限降低,但未来网贷抽贷也可能更容易发生,且更难出额。
过去几年牛势策略,各种贷款电话在消费者耳边此起彼伏,甚至打着银行的名义宣传产品。许多人疑惑:什么是助贷?为什么能打着金融机构的名号?它和网贷平台有何区别?助贷公司没有放款资质,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,如收集信息、查看征信、进行获客风险评估等。网贷公司是有贷款资质的,再加之对互联网的应用,就可以称之为网贷公司。助贷公司通过向借款人推荐资金方,经资金方(商业银行、消费金融公司等)风控终审后完成贷款发放,同时获取相关服务费。
尽管助贷公司的合作方都是正规金融机构,但这并不代表助贷行业规范和透明。实际上,风控责任不明、个人信息泄露、资金穿透不清等问题在行业内屡有发生。为加强规范和管理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4月发布《通知》,并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新规的核心是“收口”,即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、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,并通过官方网站、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,及时更新调整。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。此外,平台也不能以合作之名参与银行自主评审贷款等。
当借款人因征信问题、司法记录或其他原因不能满足银行贷款条件时,通常会转向第三方机构寻求贷款,而助贷公司往往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,如提供资产证明、找三方担保等。不过,近年来助贷公司发展迅速,各类业务鱼龙混杂,曾经出现过AB贷、助贷公司自身放贷等情况,目前均已被叫停、禁止。部分银行已经披露了平台运营机构合作名单,涵盖流量巨头、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及中腰部平台等多类市场主体。持牌金融机构更青睐具备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、合规性较强的上市金融科技企业以及行业头部平台,如蚂蚁系、字节系、京东系等。
目前头部助贷机构由于有较强的合规能力,且本身风险评估、信息加工能力具有优势,能较快适应规定,但尾部企业基本上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。在这种背景下,助贷会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主导,行业尾部企业可能会逐步退出市场。
一线从业者认为,政策“收口”并不是最大的难题,客户资质才是关键。现在需要用钱的人很多,但许多人的征信已经很差。对于需要用钱但资质又不太好的人来说,以往找助贷机构是最好的办法。但现在助贷业务很难做,主要问题是来找自己做业务的客户征信基本过不了关,资质好的客户也不会来,他们对助贷公司也缺乏信任。只有从业时间长、人脉和圈子优秀的员工才能做出比较好的业绩。
目前消费者对助贷业务本身就有抵触情绪。由于行业发展较快牛势策略,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,有一定比例的助贷机构存在收费不公平、信息不透明,甚至进行两头欺诈等问题。未来商业银行加速自建互联网信贷团队已是必然趋势。
老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